程序員是否有必要讀研究生
作為某計算機考研論壇曾經的「網紅」,更容易給人一種「大牛」的錯覺,所以這些年常常能收到不少咨詢各類問題的郵件。給人以人生建議或者教人以努力的方向,這是一件輕巧容易的事情,只是事情真正落到「好為人師」者或「仁波切」自己身上,大多所作所為大概會并沒有什么兩樣。所以,學會「獨立思考」是更重要的事情,否則,任何咨詢都是在找一個「附和自己的人」而已。這個「公眾號」的目標當然不是做一個「咨詢平臺」,或者我自說自話「尋找存在感」的一畝三分地,我暫時把他作為我曾經「博客」的替代者,或者還可以在線下組織 「meetup」分享知識和經驗。
言歸正傳。今天收到一個同學的微博私信,大意是「既然交大/復旦/浙大/南大等進 BAT 的并不比北郵多,畢業(yè)薪水也并不比北郵的高,那我為什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考這些名校?」。基于這個同學的想法,其實最好的方式是現(xiàn)在就去「BAT」,或者先去一個二線互聯(lián)網公司,然后跳槽去「BAT」,滿足自己去「BAT 」第一訴求。因為僅僅基于就業(yè)來說,在一線互聯(lián)網公司工作本科畢業(yè)3年時正常都會比校招的研究生高很多(當然,也可能存在倒掛),職級通常會高2級(在騰訊和百度高2級概率很大)。那么,當然是現(xiàn)在就去工作是最劃算的!在互聯(lián)網公司做非研究性的研發(fā)升職加薪,學歷才不會是什么關鍵問題。當然,你可能給我找出一個學歷因素的例子來,但邏輯還是跟「蓋茨成功是因為她媽是 IBM 董事」一樣,純粹的自我麻痹。
當然,有人會反駁,說現(xiàn)在水平進不了,讀研的時候好好學。現(xiàn)在門檻這么低了你還進不了,過幾年萬一出現(xiàn)什么變化怎么辦?北郵研究生可不是一個旱澇保收的護身符。我認識一個普通學校畢業(yè)「90后」小孩,最初也是「實力堪憂」只能進不入流的互聯(lián)網公司,但是之前專心「啃技術」+「刷題」+「看書」幾個月,也進了百度鳳巢。當然,「別人家的孩子」「我一朋友」「我一同學」永遠是比我們牛的「特例」,我們從來不會信服。不過,我的意思其實就是「想要什么,現(xiàn)在就去追求」。
我并不是鼓勵不讀研,也不是鼓勵讀研。僅僅就「程序員」這個職業(yè)而言,大多數(shù)人接觸的知識深度,并不需要讀研,甚至不讀大學也能勝任,更何況你還有本科學位保障。當然,有很多人會把自己人生某個節(jié)點的「失意」歸咎到當初「沒有做某事」,實際上都和「某事」并沒有什么關系。當然,讀研是有很多現(xiàn)實好處的,比如以應屆生身份進入「國企」「央企」「事業(yè)單位」走只存在于想象中的「easy」模式,同時有很大機會拿到「北京戶口」,更別提「上海戶口」了。其次,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分工越來越專業(yè)化,有很多職位僅僅掌握「數(shù)據(jù)結構和算法」等基礎課程是無法勝任的,必須在專業(yè)領域有一定的理論功底,比如當今很火的「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推薦和廣告算法」等等。而且這種專業(yè)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工越來越精細,同時現(xiàn)在又有大量的開源解決方案可以讓「程序員」們輕松地應對各種場景,門檻越來越低,要拉開差距并不容易。其它的好處,則是滿足很多人「名校情懷」,一句「我清」「我浙」自信心必然是倍增的。
成功學導師們喜歡用的「圈子」「人脈」的力量,其實在我看來這些「然并卵」。等你畢業(yè)后,工作若干年,沒有人會太在意你畢業(yè)于哪里,學歷是什么,別人還是只會關注你當前的「成就」或者「薪水」。要說這個層面的好處,我想更好的學校能認識更牛的人,探到更高的「上限」,提升自己的「視野」,不要做一個井底之蛙貽笑大方。記得以前有個上海華為的「team leader」面試時跟我說,「讀什么研究生,交大復旦的那些研究生其實就是整天在幫老師做網站打工,論文就是抄抄抄」,這就是他對讀研和科研的認識。然而我看到的世界并不是這樣的,我看到的是各種「高能」又「全面」的人,這樣的環(huán)境能「push」我不斷地去思考和超越。一定的學術訓練,也是非常有益的,寫好一篇「論文綜述」就是對工作極其有幫助的事情,而研究課題時信息收集整理并消化吸收然后討論分析直到提出新的方案的過程不斷訓練,則是更深刻的影響。
「研究」并不是適合所有人的事情,然而「持續(xù)學習」的學習能力卻是所有人都需要的。這種能力很大程度是「天生的」,「后天習得」則需要在一個好環(huán)境中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
也有很多人讀研時確實只是導師的一個打工仔,做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課題」甚至「外包」項目,編碼能力也是半吊子得不到鍛煉。也有運氣好點的,直接進了導師的公司打工,起碼能那份像樣的津貼,做點生產環(huán)境的產品。除非像「戶口」和「進體制」這種事情是你第一訴求,否則這樣讀研真的是浪費時間。
不過,我并不喜歡凡事計算厲害關系的人。當你到了我這個年齡(>=28歲)的時候,大概除了「處于社會底層」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更多則是后悔年輕時沒有「隨性而為」并「年輕氣盛」地接受「挑戰(zhàn)」,然后不斷地感慨「為什么不這樣為什么不那樣」,想想也是凄涼。說到這里有人會拿出「國情」來背書,意思好像是自己生在美國就能成為「人生贏家」一樣。想想好多年輕的學生為了「這個 offer 20萬,那個 offer 23萬」而夜不能寐,恨不能準確量化出利害來,生怕一個「offer」斷送了前程,真是覺得可氣可嘆。同樣,在讀書擇校擇導師時,也是「利」字第一,追求「最低的付出,最高的收益」。「處處算計厲害」想要「步步為營」,最后可能未必如愿。
因為「有意思」「有挑戰(zhàn)」「好玩」選擇做一件事情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相關文章: